醫院新聞
為治療晚期膽道惡性腫瘤提供了一種新治療方法
3月15日,市中心人民醫院腫瘤一科主任醫師張開賢帶領他的團隊,在東南大學中大醫院郭金和教授的指導下,成功為1例膽管癌合并梗阻性黃疸的患者實施了山東省首例膽道粒子支架植入術。術后患者未出現明顯并發癥,現正在康復之中。
患者女性,61歲,因進行性全身黃染7天,于3月6日入住市中心人民醫院,初步診斷為膽管癌并肝內膽管擴張及肝左葉轉移。科主任張開賢召集肝膽外科、消化內科、影像科等科室進行多學科會診,認為不適合手術切除,應先進行減黃治療,待肝功能正常以后再進行抗腫瘤治療,而減黃治療最常用的方法是經皮肝穿膽道引流+膽道支架置入術(PTCD+Stent),可迅速解除膽道梗阻癥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已經成為首選的姑息性治療手段。但是普通的膽道支架只有機械擴張作用而沒有抗腫瘤作用,支架置入后腫瘤組織繼續生長,極易導致支架內再梗阻,遠期治療效果不佳,文獻報道普通金屬膽道支架置入術后通暢時間僅為5.4個月。
為進一步提高膽道支架的長期通暢率,近年來國內學者進行了深入探索,研制出來了由碘125放射性粒子攜帶裝置和普通膽道支架兩部分組成的支架置入聯合粒子近距離照射系統,碘125放射性粒子半衰期59.6天,能持續不斷地釋放一種低能量伽馬射線,殺傷距離1.7cm。既往研究表明,將125I放射粒子捆綁于食管覆膜支架上的食管內照射支架,能快速緩解患者吞咽困難,有效抑制腫瘤生長,延緩了支架再梗阻時間,延長了晚期食道癌患者的生存時間,顯示出良好的應用前景。在此基礎上,將內照射支架延伸應用至惡性膽道梗阻,研發出由粒子攜帶裝置和普通膽道支架兩部分組成的支架置入聯合粒子近距離照射系統。結合專門設計的治療計劃系統(TPS),確保放射性粒子的劑量分布符合腫瘤病變特點和治療要求,避免粒子分布不均勻而造成局部照射過“冷”或過“熱”的現象。動物實驗證明了該支架的安全性。初步臨床應用結果表明:膽道支架置入聯合粒子近距離照射安全有效,可延長各種無法手術切除惡性膽道梗阻患者的生存期,有望延長支架的長期通暢率,未增加支架相關并發癥的發生。
膽道粒子支架植入術的開展,為晚期膽道惡性腫瘤的治療提供了一種新的治療方法,必將造福于更多的膽道腫瘤患者。
袁倩倩 吳林霖
山東省首例膽道粒子支架植入術